安徽合肥市风景园林设计新能源设计公司单项目合作成立分公司项目合作图纸盖章
“水”作为人类懒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大型水运输通道,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精妙供水系统,人们一直尝试着通过不同的手法干预自然,开渠引水,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也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景观。
但随着到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代替了荒原与野草,笔直的城市漕运河道代替了蜿蜒的自然河流,随之而来的是暴雨侵袭/城市内涝/地下水紧缺/水源污染/供水补给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针对城市中的雨水问题,其实早在3000BC(Burian & Edwards, 2002) 开始,就已经引起了大量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们的关注,并通过不断的调研与实验,提出了应对不同雨洪问题的管理措施。
可是如今一提到雨洪问题,大多数同学都觉得雨水花园就是等同于雨洪管理措施,是解决城市内涝现象的一方式,而忽略了解决雨洪问题其实完全可以用更多元的手段。
其实,雨水花园只是雨洪管理的其中一种手段,除此之外还有生态植草沟(grass swale/bio swale),蓄滞池(detention basin/retention basin),人工湿地(wetland),滤层排水(filter drains)等生态技术,它们都可以满足缓解瞬时暴雨、净化地表径流水质、为动物提供生态栖息地的需求。
这些生物技术共同构成了(城市)雨洪管理体系,从源头/运输/排滞/终点等阶段分别进行处理,并进行循环再利用,以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各国家针对雨洪安全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术语和设计规范,曾经的很多名词和政策都对当今的雨洪管理措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首先提出了较优管理措施BMP(Best Management Practice),并在1999年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模式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这也是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名字。
1996年,美国首先在波特兰尝试了大尺度的生态草沟系统设计,在城市雨水排入Willamette河之前利用植草沟减少了50%的径流污染。